大约是一分钟过去了,王校长那缓慢而又带着浓厚怀念色彩的声音想起在办公室内。
他说:“我们小时候很苦,家里孩子又多,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提上学了,但是我的父母那时候并不是很死板的人,他们知道有知识是好的,却也不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能有啥大出息。所以为了供养几个小孩上学,他们除了下地干活,还四处搜寻能干的活计,别人家冬天地里没活都是坐在家里纳鞋底或是躺在柴火堆旁晒太阳,可我的父母却是村里镇上的奔走,进工厂作装卸工,操作员,人家盖房子父亲他就做小工,母亲还拉了鞋底自己在集市上卖,反正是啥能赚钱就做啥子。再到以后,孩子们年级上的越高就花费越多的钱,家里挣得远远赶不上花的,负担不起了,孩子之间就有辍学的,而那时候我比较幸运,成绩在几个孩子里面是最好的,也自然而然的没有回家务农。”
“虽说上学是好的,但是却也并不比家里干活要好过,况且身上还背负着一家人的期盼。那时初中到了镇上学习,家里那情况也买不起自行车,就用千层底跑着去,十多里路两个多小时,愣是走了三年······”王安臣将以前的经历都娓娓道来,发现前些年还觉得的心酸与困苦的回忆此时都已变成了淡然。
“老师,那你们那时候吃的也不好吧!”想想自己家里现在虽然也能吃饱,但是荤腥却是不多的,那早个三四十年,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应该更是艰难吧。
“恩,那个时候还不像你们现在,各人辛苦的也都是自家里的地,一个村子过集体生活,大队收成交完公粮之后分到家里的粮食本来就少,再加上老师家人口多,劳力少,所以就会经常饿肚子,要是实在受不了时,就喝点凉水压压,总好过空腹的难受感。”想起那时的苦日子,王安臣现在还是有些不舒服,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熬过来的。
“那你们一般都吃什么呀?”小丫的好奇心比较强烈,特别是对以前挨饿的那段时光尤其感兴趣,每当爸妈讲到那时候的事儿,总像个小问号似得,非得追根揭底问个没完,直到大人们不爱讲了,住了嘴才消停。
“有啥吃啥呗,细糠、玉米高粱馍馍,还有腌得苦咸苦咸的萝卜和野菜,吃上那么一小疙瘩,得喝上两碗水才压下去,那时候肚子都撑饱了。”一想起那时候的咸菜,这嘴里似乎还泛着苦味呢,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几大口,才觉得嘴里平淡了许多。
“那老师考上学为什么不留在城里,咋就又回村里了呢?”这也是小丫十分奇怪的地方,话说一般人考上了中专都是往城里跑,怎么老师就往家里跑呢,更何况那个时候的中专生可是很稀少的,不说他自己,恐怕就是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也都得是往外了撵吧。
虽说这个问题有点那个涉及到,但是小丫不怕啊,她还小嘛,如果有不当的地方也可以当做童言无忌来着。
其他几位老师虽然眼睛没看向这个地方,但是耳朵可是直愣愣的竖着呢,和王校长共事那么久,她们还真不知道他为什么留在这么一个没有发展的学校呢,想来要是当初留在城里,现在已经快要退休养养花种种草什么的了吧。
“你这丫头,想的还挺多的。”王安臣转过头笑骂了小丫一句,他早就知道这孩子聪明,可是没想到她还挺知道拿重点的,像是别的孩子,恐怕就当成故事听了,可这孩子,还能反问自己。
摇了摇头,开始回想着那个时候,自己是怎样又回到村里了呢,是老村长的请求还是自己的执念,恐怕现在已经不太清楚了,反正那时家里都挺不赞同的,要是考不上就不说什么了,但是上完了中专却不往好地方走,又回到贫穷的家乡教书,那可是没出息的人才干的事,所以因为留教的事儿,家里面持续了小半年的冷战,老村长往家里跑了好几回才让父母心里的怨少了一些。
“老师?”小丫见王校长看着虚空的某一点发怔,不由的提醒道,老师真是不够意思的,怎么只顾想自己的事儿,竟然忘记了周围听故事的几个人呢。
“哦,你问老师为什么不到城里教书啊,因为~,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学校,而且我也比较恋家,呵,就这样中专毕业后就回来了,而且一呆就是这么多年,现在,都有些放不开了。”王安臣用极为缓慢的声音一字一句的说着,似乎是思考了许久的字句,极力向她们几位听众表达着一种深厚的情感。
王小丫听了老师的话,不知怎的,心中竟然泛起敬畏,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和坚持,让他在一所只有几十个人的落后学校呆了几十年。突然想起几年以后,村子里唯一的这所学校,变得荒芜和落魄,再也没有孩子们的笑声和读书声,那时老师的心情又该是怎样,是否如自己似地久久在门口徘徊,缅怀似地往里面张望,看看那依旧存在的红瓦房和大柳树,回想旧时孩童们玩耍的热闹景象。
她不敢想象老人望着半辈子倾尽所有维护的学校,最终竟然成为菜园子的,寂寥与萧瑟的身影,那种被挚爱抛弃的感伤,无家可归的彷徨······
似乎就在那一刻,王小丫恍然明白了那种浓烈的感情,并在心里下定了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延续老师这种对于家乡的热爱,也许自己的力量很是弱小,也许自己的坚持达不到老师的长度,但是她不想让老师半辈子的心血付之东流,她,也想为这个贫困的村子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