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两大快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最快更新访问:щщщ.79XS.сОΜ。袁世凯是考场上失意,情场上弥补。
这年年底,为了给袁世凯冲冲喜,也为了能让他快点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趁着这次回家参加科考之机,牛氏为他‘操’办了婚事,娶进了大他两岁的于氏。不久,如胶似漆的小两口便搬到了陈州,住在二叔祖袁甲三生前买下的一座宅院里。
于氏是河南淮阳人,家底殷实,曾挂过双千顷牌。虽说这是封建包办婚姻,之前袁世凯还没恋爱过,因此结婚之初,他和于氏倒也恩爱有加。可是有一天,袁世凯从外面回来,发现于氏有喜了,怀孕后的于氏愈发丰腴成熟,便从背后悄悄抱住了她。于氏吓了一跳,含怒带嗔地推开袁世凯说:“你也不看看时候。”
袁世凯放开手,忽然发现于氏腰间系着一条红‘色’绣‘花’缎子‘裤’带,便开玩笑说:“瞧你这打扮,活像个马班子!”
“马班子”是走镇串乡的杂戏团,卖艺兼卖身,暗指妓‘女’。这本是小夫妻调侃的话,不解风情的于氏却觉得受了莫大侮辱,立刻反‘唇’相讥:“我才不是马班子,我是有姥姥家的人!”
这句话,触到了袁世凯的痛处。只见他脸‘色’一下子变得铁青,怒视着于氏。于氏旋即明白过来,意识到自己说走了嘴,但想到丈夫侮辱自己在先,便理直气壮地瞪着袁世凯,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
原来,于氏的这句“我有姥姥家”,就是有娘家的意思。当时只有明媒正娶的元配,其娘家才可以与婆家走动,而姨太太的娘家不算亲戚,所以他们没有娘家。而袁世凯的生母是姨太太,因此袁世凯最忌讳别人说这样的话。
两人相对怒视良久,袁世凯见于氏说了错话非但不道歉,反而理直气壮,越发怒火中烧,一气之下拂袖而去,终其一生再也不进于氏的卧房,于氏几乎守了大半辈子的活寡。
婚后第二年冬天,袁世凯长子袁克定出生。
袁世凯对这个大胖小子甚是疼爱,视为“英物”,期待其光宗耀祖,并请人给孩子看看前程。算命先生把八字排出之后,反复推敲了一番,始终迟疑不决,连声问道:“这孩子的生日、时辰不会有误吧?怎么推来算去,既是个大贵之命,又是个大凶之命?”
“此话怎讲?”袁世凯急问。
“所谓大贵者,除了天子之外几乎无人可比;所谓大凶者,他的发达之日就是其父丧命之时。”算命先生嗫嚅着说,“不管怎么说,这不是一般人的八字。”
袁世凯还是不大明白,算命先生就进一步解释道:“只有皇上才有这样的命相,因为新皇帝登基之日,就是老皇帝升天之时。”
说到这里,袁世凯才恍然大悟。他心里不禁在想,为了使儿孙坐享天下,牺牲自己也是值得的,于是便有了非分之想。他还以‘胸’怀大志、壮心不得伸的口‘吻’写了一首七律,名曰《咏怀诗》:
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
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
治‘乱’丝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
郁郁壮志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
一八七七年‘春’,成了家的袁世凯似乎变得“懂事”了一些。就在儿子袁克定出生之后,袁世凯再次来到北京,准备三年之后的科举考试。为了保证他的学习质量,三叔袁保恒亲自授课。在京期间,他像年轻时的袁保恒一样爱上了兵书,常常研读到废寝忘食。
袁保恒,字小午,号筱坞,生于一八二七年。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七岁授编修。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他年轻时常常手不释卷地阅读戚继光的兵书,眼下“夜研兵书”的袁世凯与三叔袁保恒的读书习惯可谓如时空穿越,遥相呼应。
在寒窗苦读的同时,袁世凯更加熟悉和学到了官场中的种种本领,因此颇得袁保恒的赏识,“手批嘉勉,喜其留心时事”。可是,袁保恒发现他的疑心过重,顾虑颇多,于是就训诫他说:“你思虑太多,防患太深,日后遇大事恐难立断。”袁世凯也很认可叔叔的这种评价。
是年十二月,黄淮地区出现了严重旱灾。其中,以袁世凯的家乡受灾最重。为了尽快解决灾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清政fǔ首先将赈灾不力的河南巡抚李庆翱革职,接着调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来兼署河南巡抚。而此时任职刑部左‘侍’郎的袁保恒,也被调到了开封主持赈灾。
在此之前,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的郭老夫人以九十九岁高龄辞世了。袁世凯听闻后十分悲伤,决定回家奔丧。可是,袁保恒却以读书更重要为由没有允准。而这一次,袁保恒考虑到世凯年已十八,其作文常针砭时弊,喜其留心政局,忧其防患太深,因此打算让他在读书之余参与公务,早日接触官场,熟悉处世为官之道,以便学以致用,遂命他同往河南,顺便为郭老夫人扫墓。
这是袁世凯第一次参与公务,却表现出超强的办事和应变能力。三叔袁保恒边干边教,悟‘性’很高的袁世凯一点就透,很快上手。袁保恒为锻炼世凯,“有密要事案,均令往查,并参佐一切”。这也正是袁世凯求之不得的机会,并应付自如。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袁世凯常策马奔驰于冰雪之中,面部和双手被冷风吹裂,依然任劳任怨,为免耽误公务,不肯稍事休息。因为三叔是高官,阿谀之官对袁世凯自然百般逢迎。袁世凯为避嫌疑,就另居别处,不与他们‘交’往。
一八七八年五月,秉公无‘私’、报效桑梓的袁保恒“为焦虑所迫,眠食俱废”,最终染上了瘟疾,殉职于河南省城开封赈务公所。
实际上,袁世凯早就觉察到叔父常常深夜一人静坐不语,显然他的压力很大。不久,袁保恒就出现了吐血症状。看见叔父为国事积劳成疾,袁世凯在深受感动之余,十分担心地写信回家,向大姐倾诉。
就在袁世凯回乡探视生病的嗣母牛氏时,忽闻叔父病危,便急忙往回赶,可是还是没有追上死神的步伐。等他回到开封时,袁保恒已是一瞑不视了。
袁世凯虽然很悲痛,但是心志不‘乱’。因为在他心目中,这位叔父不仅是亲人,还是道德楷模。他拒绝了上面发给的丧葬费三百两银子,并说“先叔办理赈务,自备资斧,未支公帑,今于身后背之,可乎”。他把所有未了之公务‘私’事、移‘交’手续办理得井井有条,为继任者的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