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招议事大臣来御书房时已经想好了,现在还不能急着搞什么全民普及性质的义务教育,这样做一方面国家财力不够,而且条件也不成熟,难免会受到大臣们的非议。所以我便先提到了开办一些工商类学校的想法,从现在的情况看,大臣们倒还没有异议,特别是方明德,他现在对我的“理财之道”佩服的五体投地,只要拿的出银子来,那是绝对不会逆我的意思的。
当我提出“大学”两个字时,马树华突然插了嘴:“皇上的话让臣想到了一事,开工商学确是前所未有的盛举,正合皇上兴商强国之道。臣由此想到另外一件事,既然可以开工商学,不也可以开兵学嘛。当兵打仗虽是靠的兵士勇猛,但却不可缺了为将者的运筹帷幄,我朝虽然不乏领兵之将,但兵法阵图向来是私传的,其他人纵使有才却也难学别人的兵法,如今除了《孙子兵法》等等大成,其他玄妙兵法却得不到广泛传布,实在是可惜。只是这事有些难,臣说的不单是兵学,也是说的工商之学,只怕皇上虽有美意,别人却会藏私。”
这个问题我倒是想过了,于是点点头道:“古时候有不少兵书、农书流传于世,著作者也是名垂千古,朕就不信大汉朝的高人们就不想像古人一样垂名,只要朝廷给予他们优惠,令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又能有流芳百世的机会,大多数人还是会遵从朝廷政令,著书立说,开坛授徒的。”
“皇上圣明,谁都想名垂千古的。”曾楚卿说道,他的话不管什么时候听起来都像是在拍马屁,“以前少有著述流传皆因各代不重视,那些高人就算著述,也难免窘困,所以才会如此。皇上兴商强国,天下人都是看在眼里的,只要皇上圣命天下,予以优待,必可人人遵命。”
我笑了笑:“人人遵命倒也难说,不过只要大多数人遵命,就不怕剩下的人藏私。”
“皇上所说的倒是可行,不过……”方明德好象有什么说道,“《大学》乃是圣学经典,用在工商诸学上似乎有些不妥。臣以为不如分开称呼,比如商学各道就叫商学,依次可以有工学、兵学,这样就可以妥当了。”
又是名分问题,连衍圣公都要颠覆儒学了,方明德还在这里死抱着名分不放。不过这样说也不是不行,现代的那些大学不就是叫什么工学院、商学院、军事学院的嘛,这样也行。就听方明德的了,反正我也不在乎名字问题。现在得先为以后的义务教育做做铺垫。
“方大人说的有些错愕。皇上的意思正合圣人之意。”没等我说话,萧雨明先说上了,“大学者,集大成之学也。如何不能统称各学?皇上圣谕臣附议。”
看来我不说话,他们要在名字问题上纠缠下去了,我忙打断道:“就叫大学了,老圣人礼乐射御书数,各方面都已包纳了,如此称呼并不违圣学,当然为做区分,商学、工学、兵学这些称呼还是要的。”
“皇上圣明。”议事大臣们不敢再议论下去。
该说义务教育的事了:“所谓文以载道,不识字还谈什么授徒著书?朕看不少工巧虽然有能耐,但却不识字,说出话来也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如果大汉百姓都能识文断字,文武全修,那将是何等强盛局面!方明德,依你之见,这事有可能做成吗?”
“皇上,大汉如今是什么局面?要说办大学,朝廷掏的银子不过是九牛一毛。”“财神爷”方明德小小的自我满足了一下,但接着又有些心虚,“不过要说让天下人都能识文断字,这事……这事只怕有些难,那得多少银子!朝廷库银掏空了恐怕也是杯水车薪。”方明德经过我的“调教”,知道我开源节流,大办工商就是要赚来银子花在各种公共事业上的,时间一长,一说掏银子,第一个先考虑国库够不够用,“不过从学之风大汉还是有的,朝廷可以出些钱,各大都邑也掏得出来,不过要想天下人都读书……唉,难啊!不过皇上做事向来是循序渐进的,此事慢慢来,有个几十年,应该办的成。”
几十年?倒时候我还在不在世都难说。方明德这么一说,倒让我觉得办义务教育很急迫了,谁让咱好大喜功呢?
“这事?既然说到循序渐进,咱们不如先办上些学堂让无钱读书的冲龄幼童读书。”
“皇上的意思是?”众议事大臣齐声问道。
我笑了笑,没有吭声,先给你们卖个关子再说。
随后的几天我连下几道圣谕,开始操办起办学的事。
首先是工学堂,这事是最有基础的,因为前面新技局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特别是工技局规模最大,招揽的人才最多,而且这些人都是些懂发明创造的,已经将各项器造技能融会贯通,但是这些人聪明是聪明,但很一大批人并不识字,这样就无法写出教科书来,针对这个情况,我让陈淼从京城各衙门传去许多师爷,让他们笔记发明家们的知识。
与此同时,朝廷在京城择地开办第一所工学堂,并向全国发下政令,以公车方式征召天下十五至二十岁有工巧创新能力并识字的青年进京,准备让工技局的发明家们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测试,然后定下最优秀的一千人作为工学堂的第一批学员,这些人将享受到朝廷发放的津贴,学制三年后根据个人情况分别安置在新技局、工部、工学堂和各器造场等部门供职。
工学院如此,其他如商学堂、兵学堂、农学堂也是如此,朝廷在全国各地征召教师和学生,凡是有能力的人都可以有机会进这些学堂任教或者学习。为了使即将建立的各类学堂正规化,我口述让萧雨明草拟了各学堂管理制度,其中为了鼓励人才们将自己的才学倾囊出授,初步评定了各类教师的级别,并根据他们能力大小和实际教学效果分别制定奖励制度,同时也制定了对学生的奖惩制度。
这些政令发下去以后,国内又是一番震动,人们都知道这代皇帝和以前的有很大不同,而且以前做的那些事大都形成了不错的效果,这一回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凡是有能力的纷纷向京城奔来,于是乎各地食宿餐饮业也跟着大赚了一把。
这些学堂已经很有现代大学的雏形了,不过要说不同也是很大的,那就是这些学堂在现阶段教学仅仅是辅助,最重要的是让各类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加快各类发明创造的推出。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都属于比较“高层次”的了,我知道要想将这种学堂长期进行下去,就得培养更年轻的人才,以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层层递进的局面,这样就得进行初级教育,而这种初级教育说白了就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能够读书识字,使他们的才智得以启发。
既然方明德已经说了现在的财力不足以进行国家供养的义务教育,那这事就得一步步来。大汉朝有八千万人口(这是在册的,少不了还有因为各种原因露报或者瞒报的,以后有必要进行全国人口普查,以掌握人力资源的情况),十万以上市民的大城市就有几十个(汗,什么世道?十万以上就算大城市),这些城市财力雄厚,进行小范围的义务教育还是可行的,当然了,要进行义务教育也得对不同的人进行区别对待,那些本来就有能力供孩子上学的人家是没必要享受这个待遇的,要是让他们挤占了这些指标,朝廷和各地花冤枉钱不说,其他穷人家的孩子还怎么活?
正因为如此,我在发政令时特别提到甄别入学孩童的家境,不可招收富户子弟。后来我又发现一个重要的事,那就是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于是就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招收人数,进行动辄上百人的大班教学,本来我所谓的义务教育就是让这些念不起书的孩子能识字,并不准备把他们都培养成全能型人才,所以只要有足够大的教室,有几个教师就是一个学校,然后再花些钱置办些简陋的笔墨纸砚就齐了,这样一来,义务教育所招收的学生比原来预期的多了好几倍,花的银子反倒少了许多。
后来我才发现这个法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富人嫌这种学堂太简陋,根本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来受罪,于是连甄别家境这一道手续都免了,而那些穷人家看到在大汉醇佑皇帝的统治下,并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做官才能光宗耀祖,读书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为了做官,而是成了养家糊口,在各方面出人头地的基础,于是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都很高。
对于义务教育的教材,我现在自然没能力去弄那些什么语数外,而且经过程朱“圣人”们删改的儒学经典我也不会用,我可不希望再培养出一批光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所以我定下的发蒙读物只剩下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受毒害比较浅的书,并且还增加了体育课,专门安排人教授基础的武术强身方法,这样做只是让孩子们能够识字,并且从小接受忠君爱国、孝敬父母,友善亲朋、强身健体等等基本道德,至于那些所谓的“圣人”们的“大道理”,我是坚决予以抵制的。现在我就盼着孔衍植赶快把他那本颠覆传统的《书经辨析》写出来,然后我再按现代的思想对其进行删改,那么近代化的教育体系就算建起来了。
请新书《巫域纵横》,简介上有链接。
。vip中文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