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巧了,大伙忙活了一晚上没找着的毒蛇,当真在姚老二床底下趴窝,老山叔上手拿的时候,上半身还直立起来“嘶嘶嘶”的吐着鲜红的蛇信,凶得很!
姚老二没成想这条毒蛇当真躲在自个家,差点被吓得尿裤裆。只要一想,若是晚上自个儿回来睡觉,被叼了一口,这躺着可不就得起不来了吗。
毒蛇没遮没拦的,大伙儿也都知道不是姚老二故意拘起来,但是在他家找到确是无疑的,一时间,报仇、作孽、坏坯啥词儿都被按到姚老二身上,姚老二辩也辩不了,当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了。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为啥毒蛇会跑到他家,全村就他家没养猫跟狗,老鼠蟑螂成灾似的在他家安了窝,如今整个村除了他家几乎再找不出一只家鼠,跑进村里的蛇饿了可不得循着味儿的摸到他家去吗。
姚老二也是该的,不知道是不是他作孽太多,家里养的猫狗不是养不活就是自个儿跑掉,连村里其他人家养的猫狗都是不进他屋子的,这下子好了,被毒蛇摸进门,也不知他以后还能不能睡的香。
姚老二家里的这一出,把原本叫嚣要把村里养的猫统统弄死的又没了声儿,这小猫玩活蛇指不定多久才遇上一次,但要是村里不养猫了,外边老鼠、毒蛇爬进村里可就是三五不时的了,孰轻孰重村民还是拎得清的。
转眼就进了腊月,外边天阴阴的,飘着点细雨,虽然已经辰时初了,村里公鸡的打鸣声叫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天色并未大亮,昏昏暗暗的让人发困。
杨大川同其他几人昨天负责村口院子的值守,今天得了空,躲在这冬日的暖被窝里不想起来。芋哥儿跟沈阿嬷已经起身,在屋外准备一天的活计,打水清扫,择菜做饭,偶尔传来底底的交谈声。
杨大川多年养成的生物钟让他醒了神,但是天气正好,被窝又是那么舒服,今天又没甚活计,难得空闲的时间就懒懒的躺在了床上。
没一会儿,孩子们也醒了,芋哥儿进来给抱了出去收拾妥当。霎时间,整个家就鲜活了起来,两孩子像是打开了家里的活动键,壮壮跟安安“哒哒”到处跑的脚步声,嘴里“咯咯”的小声,到处叫“阿嬷、祖嬷嬷的”呼唤声,一时间,家里养的牲畜也像是较上了劲儿,羊咩,驴叫,说句鸡飞狗跳也不为过。
“碰!”门猛的就被两孩子给撞了开来,被芋哥儿裹得像两颗球一样的壮壮跟安安瞬间就弹到了床上,孩子将将两岁,两个人并身上的厚衣服大几十斤的重量压在杨大川身上,瞬间就让他有一种喘不出气的感觉。
睡懒觉的想法又得泡汤了,杨大川揉着太阳穴,痛苦的呻吟一声:“压死爹爹了,壮壮安安快下去。”他身上还压着一张十来斤的被子呢。
“爹爹猪猪”、“吃饭饭”,交代了阿嬷让做的事儿,壮壮安安不仅没下去,蹬了脚上的鞋子,手脚并用地爬上床打了好几个滚,兴奋的蹦来蹦去,嘴里咯咯咯的直笑。
反正也睡不着了,陪孩子在床上玩了一会儿,杨大川干脆就起了身,顺带把两个孩子也给拎了出去,壮壮跟安安在床上拱了一会儿,又想进被窝里躺了。
“今天家里有啥活计啊?”一家人吃着早食,杨大川就问了,虽说外边没活儿,但是也不能干坐在家里当老爷吧。
“没啥活儿,要不,你看孩子!”芋哥儿建议。
杨大川瞧了瞧屁股下像是装了弹簧一样扭来扭曲的两孩子,唉,这可比打一天的耗子、上一天的工还累啊。
沈阿嬷瞧着大川苦着脸的样子,扑哧一笑,“行了,行了,你今儿就在家里把收回来的苞米粒给磨成玉米面,咱留着过年吃。”
“恩?咱家没有白面了吗?”杨大川一脸惊诧,他记得白面家里买了不少的啊,这两年吃的面食也不多,应该还有才对。
“还有老多呢,但是咱这苞米自个儿种的,新鲜,到时和着白面,更香一些!”自家当家是历来不懂这灶里的活计的,芋哥儿只得向他解释。
虽然不用外出干活了,可是家里的事收拾收拾可是一点儿不见少。后院屋边的萝卜白菜还没收上来,家里的苞米还得磨成粉存着,牲畜棚也得休整休整,最重要的是眼见着家里没柴了,但是又不好出门去,上回跟芋哥儿上山就没打上柴,这会子又是下雨又是蛇鼠满地爬的,也不敢一个人出门去。
“过两天得更冷。”杨大川把驴给牵了出来,套好挂上石磨。“我看还得邀其他人一起上山才行,家里没柴的肯定不止咱家一个。”
“别人不邀你,你也别出头,咱家的木炭还有不少,不缺那点烧的。”芋哥儿手里忙着,嘴里也不闲。不怪芋哥儿谨慎,这个时候出门,要是谁家出了事,这起头的可不就得被怪上吗。反正他们家不缺,保不齐把油茶壳翻出来烧也是够了的。
“成,那不去吧!”杨大川想想也是这个理,再一听芋哥儿提到油茶籽,他都差点忘了,屋里还有这成堆的油茶壳呢。虽说烧的时候烟大了点,但是也比玉米杆子好使。难怪村里都没人提上山砍柴,原来都不缺这做饭取暖的柴火。要知道村里前两年年景好的时候可是接连摘了两三年的油茶籽,存放的油茶壳说不定比杨大川家他们还多。
杨大川放下手里的牵引绳,冲着壮壮安安招手:“来,儿子过来,爹爹教你们牵大驴。”
壮壮跟安安被自家阿嬷拘在屋里,早就浑身长虱子了,这会儿听到阿爹叫他们,颠颠的跑过去,小手乱舞,小嘴噼里啪啦的乱叫一通,不过杨大川是一句也听不懂。
“你可当心点,别让驴子踩到他两!”芋哥儿不得不开口提醒了一句,家里这两孩子就高出地皮一截儿,都没到驴子的的肚子高,平常走路都不稳当,哪里能牵绳哦。
“嘿嘿,没事儿!”杨大川笑嘻嘻的回了一句,摸摸两孩子的脑袋瓜,一把将他们抱上驴背,嘴里还吆喝,“骑大马了,驾,驾!”虽然骑的是驴,不过家里孩子也不懂,说骑大马顺嘴了,那就是马吧。
两孩子也是胆大的,骑在高高的驴背也不见怕,兴奋的一颠一颠的,小嘴叽里呱啦的一顿乱叫。
驴背上的孩子不安分,杨大川不得不把双手腾出来护着孩子,不过家里的驴子也是使惯了的,不用人时刻牵着,也能往前走。
别看两岁孩子还挺小,但是冬天裹得像个球,可真不好应付,更何况还有两个。走了没一会儿,杨大川就吃不住了,赶紧叫停,把孩子给哄了下来。
“看把你能的,作呀,你看这两孩子能放过你不?”芋哥儿好气又好笑,挑起了两孩子的兴致,哪有那么容易就给打发了。
壮壮、安安抱着杨大川的大腿不给走,直嚷嚷着还要坐大马,闹得杨大川一个头两个,直怪自己手欠,这下好了,可咋办。
“壮壮、安安,赶紧过来吃好吃的!”最后还是沈阿嬷出声解救了杨大川,家里的母羊又下羊崽子了,除了羊崽子的口粮,每天还能剩下不少羊奶。沈阿嬷煮的羊奶又香又甜,每天喝羊奶是家里两孩子的头等大事儿,一听到沈阿嬷的吆喝声,小短腿捣腾的飞快,刷的就跑了个没影。
杨大川松了一口气,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接着摇摇头,“咱家孩子是不是穿太多了,瞅着都出汗了!”
芋哥儿手上不停,“那是给你逗的,过会儿就没了,今年瞧着比年景好的时候还冷一些,可不敢大意。”
“冷了也好!”杨大川往墙外望了望,天冷了,外边的海耗子跟老鼠都少了,瞧着这两物还是怕冻的,也不知海边如今有没有上冻。
“听说外乡人人准备回南海城去,”最近天冷,蛇虫少,又临近年边上,人人都需要添置些东西,南海城人又担着货担来了,芋哥儿出门买过几次东西,也听说不少消息。
“他们想回南海城,明天天热了再过来?”难道这几天海耗子减少了,让他们觉得以后都会没有了,这天上的极光还一闪一闪的呢。
芋哥儿白了他一眼,这就是个没耐性的,接着说,“秋里镇本就地少,他们那个院子又是人挤人的,粮食菜蔬比咱村里谁都缺,好不容易有了个走村蹿巷的活计,如今外边毒蛇多,也不敢出门随意走动。”
杨大川还是没明白这要跟他们回南海城有啥关系?
“缺盐!现在到处都缺盐!外乡人手里的食盐估摸也卖得差不多了,要是他们能从南海城弄来食盐,即使以后窝在院子里,也不差那口吃的!”
这可不是个好主意,不说有多远,现如今到处都乱,不仅要担心外边的野物,连人心都是乱的,跑大老远的打个来回,去的人不定得有几成能活着回来。
还不如往西边走呢,现在就西边没传出啥坏事儿,说不得到西边还能挣条命活下去。不过他们这边蛇多了,也不知道西边是不是毒蛇更多。
“听说外乡人也想邀咱们几个村的汉子一块儿过去,叫上你了,你可不能去!”芋哥儿赶紧的提点了杨大川一句,家里不缺盐使,就怕自家的抹不下面子,别人一撺掇就跟着去了。
“嗨,我又不傻!”家里吃好喝好的,日子过得又舒坦,他像是会去给自个儿找罪受的人吗。
“你两把孩子看着啊,我到周大娘家去换点红薯粉。”沈阿嬷给孩子喂好奶后,把孩子送出来,跟夫夫说了一声。
今年地里收成不行,连向来高产的红薯都没收回来几斤,去年还有人做红薯粉,今年几乎就没了。周大娘家去年做的红薯粉几乎没怎么动,就想着跟村里换一些其他得用的东西。
“咱家不做红薯粉了?”既能当饭又能当菜的,放点辣椒酸菜肉末,滑溜溜的,爽口的很,杨大川每次都能吃几大碗。
“先看阿嬷能换多少,要是不多的话,咱家自己做!”家里的红薯玉米啥的都是掺着白米吃的,消耗的没有其他人家多,这做红薯的料还是够的。
“哎哎,大川,那是不是蛇,快点快点,家里进蛇了!”芋哥儿一把抱起孩子往屋里奔。
听到芋哥儿说家里进蛇了,杨大川也是被吓了一大跳,赶紧抄起放在一旁的扁担就冲了过去。嗨!原来是一根搅和在一块儿的麻绳,远远的瞧着还真挺像蜷缩成一团的蛇。
“芋哥儿,没事儿,是麻绳,没有蛇!”他们家到处到撒上了硫磺,就算真有蛇进来也得软成一团。再说,家里大花二花在沈阿嬷的调教下,不知道是懂没懂,反正是不往家里搬东西了。
芋哥儿打开门缝瞧了一眼,看到是麻绳,心里松了一口气,嘴上抱怨到“上回家里进的蛇可真是吓死我了,到现在都没缓过来。”瞧着啥都像,特别是听说村里还有孩子被毒蛇咬伤了之后,真是睡觉都不安稳。
“嘿嘿,咱要不要也抓两条回来补补,说不得你多吃一点儿就不怕了!”村里历来就有吃蛇肉的习惯,大伙对吃蛇肉的兴趣比对耗子肉的兴趣更浓。虽然不敢上手去抓,但是笼子陷阱啥的都会做几个,要不然去外边捡两条被海耗子咬死的回来打打牙祭也是可以的。
现在庄户们的餐盘上除了小香肉还有这小龙肉,不过他们家除了大花、二花全都没吃过,芋哥儿跟沈阿嬷是觉得膈应,不肯动手做,杨大川就是嘴馋也只得强忍着口水了。
“咱家可不兴吃那个,你可消了那个心思。”芋哥儿想到蛇长长的身子,红红的蛇信,就全身发麻,吃是不可能的。
“也不怕吃出事儿来!”沈阿嬷刚回到家,就听到他两在说村里吃蛇肉这事儿,若是大伙拿回家都是打死的,沈阿嬷还没那么大意见,可就有那不怕天高地厚的人,总是提着活蛇回来,万一没看住跑出来,倒霉的还不是自个儿村里人。
“村长不是不让了吗?”这事儿杨大川也听了一嘴,谁家还那么大胆,敢拿全村人的性命开玩笑,真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吧。
“哼!明着不行,谁知道暗地里干些啥勾当?”反正沈阿嬷现在对村里院子的印象不好,乱糟糟的,人心杂的很。
“阿嬷,你换了多少红薯粉,瞧着没多少呀?”芋哥儿接过阿嬷的篮子,翻检看了看,都不够十斤,没几顿就得被家里祸祸完了。
“他们家也没剩多少了,就换了这么些,不够的话咱们自己做,我马上就把红薯给洗好,大川你待会不要收石磨,磨完玉米面,就继续磨红薯。”他也没想到周大娘家剩的红薯粉不多,听她说的的时候还以为有老多呢,过去一看就不到十斤了,不过去都去了,总不好再空手回来。
要是其他人家换上十斤的红薯粉,怎么说也能吃上一段时间了,但他们家在吃食上向来都是大方的,这十来斤还真是几顿饭的功夫。
“瞧这天还有的冷呢,喝点豆浆暖暖胃,多做点豆腐给冻上,也能放着慢慢吃!”得,芋哥儿这话一说,杨大川知道自个儿今天一天就得耗在这石磨上了。
“还有啥磨的吗,正好今天都给弄完了?”杨大川不抱希望的继续问道。
“磨点糯米粉,正月十五做点元宵,这两孩子还没吃过呢!”芋哥儿提议。
“那这馅料啥的也得磨上才行”沈阿嬷赶紧补充,“芝麻,花生的都得磨粉打碎。不过这个用药杵捣就行了,大川你待会儿记着这事儿啊!”
“这临了过年,家里的牲畜棚也得清理干净了。”
“屋顶上的瓦片也得捡一捡。”
“井里也得掏一掏。”
“成!”干啥不是干,家里自己顾得少,自己多干点,正好给芋哥儿他们省事儿。
“大川,大路媳妇是不是快生了?”这家里没个老人,沈阿嬷就对家里的这些事儿多上了份心。刚才回来的路上碰上村里有人送红鸡蛋,就想到了大路媳妇。
“没那么快,估摸着还有两月,得开春那会儿!”中秋那会儿三兄弟凑了个头,杨大路喜滋滋的过来给杨大川报喜。他跟媳妇成亲第二年就有了个小子,家里又没爹妈紧着生第二个,这几年又没好消息传出,还以为这辈子就一根独苗呢,没想到媳妇又揣上了,可把他给高兴的。
“家里还有些藕粉,瞅着机会你给送些过去。”芋哥儿擦擦手里的水渍,将家里剩的藕粉给寻了出来。
虽然杨大川三兄弟爹妈都不在,但是三弟媳妇的娘家就在村里,大嫂也住隔壁,平日里不缺人照顾。他们住外边搭不上手,又是做哥嫂的,只能多送点吃的进去了。
“也不知这老三媳妇生个闺女还是儿子?”杨大川这一支,往前数三辈都是男娃子多,家里的闺女小哥儿都少见的很,如今三兄弟生的都是儿子。他瞄瞄芋哥儿的肚子,要是家里再有一个孩子,他可不想再要小子了,最好是闺女,像许林家的小哥儿也很不错,软软的叫着阿爹,每每想到这儿,杨大川都能乐出声来。
“你傻乐啥啊?这里头都没苞米了。”芋哥儿赶紧加了一瓢苞米粒进去。
“唉,以后咱家小子娶媳妇可得难了!”杨大川收起脸上的傻笑,愁眉苦脸道,“村里如今都是男娃子多,跟咱家儿子年纪差不离的闺女小哥儿都没几个。”唉,难不成两儿子以后都得打光棍!
“呸!胡说八道!”听到这话,沈阿嬷不高兴了,上来就给了杨大川一下,在他看来自家的这两孩子那是千好万好,配天上的仙女儿都是配得的,现在竟然让孩子爹给说成了光棍,可不得恼火吗。
“咱村没有,大湾村、上林村难道没?”照沈阿嬷说,最好就不要娶村里的媳妇,离娘家忒近,小两口拌个嘴,这大舅子就不能把你给放过。想到这儿,沈阿嬷还当真细细思量以后壮壮跟安安要取的媳妇秉性,最好现在就相看着。
芋哥儿哭笑不得,自家当家的不靠谱,阿嬷也是糊涂了,家里两孩子将将两岁,离娶媳妇还得有个十几二十年呢。
说到孩子,他自从生了双胞胎后,肚子就没了动静,也不知以后还有没有福气多生个小哥儿,他是知道自家大川的,每次到姚哥儿家,都要抱着小云哥儿逗弄半天,走了也不舍得放手。
不过村里的闺女、小哥儿的确是太少了,这两年也不只是咋回事儿,村里出出生的都是男娃子多,十个中就有八个是男娃,大伙高兴是高兴,可是几十年后,娶不上媳妇也是难哦!
这一时间,三人心里都犯上了合计。
进了腊月,这年眼瞅着就越来越近了,不管外边世道如何,大伙儿的脸上都舔了一分喜意。
过年了,不管家里有粮没粮,家里总得置办置办,但是家里缺的总不好一个一个的上门去问。村里人就想出了在晒场上摆了个小集市,鸡蛋菜蔬、盐油酱醋、米面点心、针线布匹、口脂花红、棉花鞋垫,总有人家是缺的,大伙互相换换,总到挑到自个儿需要的。
现在天冷,外边的蛇鼠都少了,他们住村口外边的人也能到村里赶个集,凑个热闹。
杨大川家别的不缺,但是缺肉,家里的肉食主要还是鸡鸭鹅,总是赶不上消耗的速度,前些日子孵的野鸭蛋也没成,沈阿嬷就想着到村里换上一些鸡鸭过年吃,没有的话换点鸡苗、鸭苗回来,再不济换上些蛋回来也成。
这天一大早,家里全部人收拾完就准备一起进村,沈阿嬷得赶集换东西,芋哥儿跟杨大川去看看老三媳妇,带着双胞胎一起进去,把各家的节礼送了,顺便跟杨大山、杨大路两兄弟一起吃个饭,过年那天就不进来了。
“大川,前些日子外乡人回南海城取盐的事儿你掺份子了吗?”一家人吃过饭,三兄弟聚在火盆边唠嗑。
年前外乡人到他们村里游说,说是现在八斤粮能换一斤盐回来,要知道现在外边的盐价已经涨到十五斤粮换一斤盐了,八斤换一斤真的是很便宜,当然这盐得他们回来了以后才有,要是回不来,这粮食就打了水漂。
“没,家里还有盐吃,不凑那热闹”杨大川诧异,“你两都凑份子了?”
“嘿嘿,家里如今都是吃香肉的多,粮食还存上了一些,就拿上几斤凑个趣儿!”两兄弟搓搓手,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但是如今都过年了,也没瞧见有个消息传来,也不知外边咋样了。
“立字据了吗?”问完杨大川就暗骂自己傻,现在这个年头,立不立字据都一个样儿,认不认都是一句话的事儿,反正又没有官府衙门。
“跟村里一块儿立的。”等到现在,他们也有点后悔,这几十斤的粮食可够家里好一阵子嚼用了,当时也不知是不是鬼迷心窍,一下子就把粮交了出去,现在只能等在家里干着急。
说实话,杨大川并不看好,这山高水远的,实在是危险难测,外乡人从村里凑的粮食未必不是出门人的买命钱,确保不管有回无回,家里总归还有一份嚼用。166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