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格索尔与众记者走进会议室,一眼就看到了杨锐。
杨锐静静地坐在长条会议桌左侧的第一个拐角处,看不出有什么科学家的风范来。
事实上,他身着暗色条纹西装,略显鲜艳的领带和亮晶晶的袖口,展示出一丝不同于政客的活跃性,整体来看,银格索尔宁愿相信杨锐是一名商业银行的高级经理,而非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天才。
“各位请就坐。”舍伍德与许多记者都认识,并且与两名老资格的记者行了拥抱和贴面礼――虽然内心冷漠外表冷酷,但瑞典人的见面礼却是表面热情无比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确实很有维京海盗的文化派。
“舍伍德局长,已经确认马尔勒案的凶手了吗?”问话的记者坐在银格索尔的斜对面,他的胸牌上写着《纳克人报》的字样。
与《瑞典日报》不同,《纳克人报》是区域性的大报,虽然在斯德哥尔摩也有出售,但销量很小,它们总体上是服务于所在地区的,银格索尔基本没有与之接触过,只知道他们是一周发行六次的晨报。与类似的周日停刊的报纸一样,《纳克人报》是依靠订户活着的报纸,换言之,它的当地属性很强,而全国属性很弱,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事,通常对纳克人报吸引力匮乏。
但是,马尔勒案的影响力显然不止于斯德哥尔摩一地,或者说,它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谋杀案了。
瑞典的大多数城镇都是类似马尔勒一样的,安静、平淡又冷漠。邻居与邻居之间相隔几十上百米的距离,朋友与朋友之间隔着半米的距离,瑞典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希望维持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这样的环境,就应该出现不能侦破的连环凶杀案。
马尔勒案表面上看起来是连环凶杀案,但瑞典人乃至于北欧人关心的重点,其实在于“我们的生活状态”。
银格索尔想到此处,立即将“我们的生活状态”几个词记录了下来,并在后面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瑞典人的生活状态是否能够继续呢?
银格索尔暗暗想,我们可不希望瑞典像是美国一样,变成一个警察国家,或者像是法国一样,变成一个低效率的国家。
然而,瑞典人是否有能力维持这样的生活状态呢?
银格索尔主持《瑞典日报》的社会版,他知道这样的问题并不新鲜,瑞典人时不时的就会自我怀疑似的讨论一下。
但是,这个不新鲜的问题,其实正正说明了瑞典人所担心的东西。
“通过杨锐先生提供的pcr仪,我们已经确定了马尔勒案的凶手。”舍伍德局长的话,打断了银格索尔的思绪。
只见舍伍德局长两手轻压,阻止了有些混乱的询问现场,道:“我们暂时还不能告知大家,他的名字,我们正在向法官申请搜查令和逮捕令,在得到法官的批准之后,我们才能公布嫌疑人的身份。”
“是一名凶手还是多名凶手?”纳克人报的记者再次发言。
“我们暂时只确认了一名凶手,但并不否定多名凶手的可能。”舍伍德回答的很小心。
“武器呢,你们找到了武器吗?”
“还没有。”
“凶手是男性吗?”
“暂时还不能透露。”
“你刚才说了他,是男性吧。”纳克人报的记者层层追问。地方报纸就是这样,他们不做那些人尽皆知的大新闻,更不会将名人的行踪变成资源,事实上,他们总是喜欢抠住当地新闻的细节,并用与众不同的细节来满足订户。否则,如果只是大而化之的大新闻,读者们很快就要流失去大报了。
舍伍德局长被追问的有些狼狈,勉强的笑了一下,道:“我刚才说过了,有关嫌疑犯的身份,要等法官同意之后,才能告知大家。现在请大家进来,我只是希望一旦逮捕令和搜查令生效,能够让大家立即知道相关的细节。”
他这段话说的大义凛然,实际上,却是在杨锐坚持下,做出的决定。
舍伍德局长约莫能猜出杨锐的心思,但越是如此,他反而越是配合。
就算诺贝尔奖是在瑞典颁布的,瑞典得到的诺贝尔奖也是凤毛麟角,舍伍德局长还是很愿意与杨锐这样的科学家打交道的,有能力竞争诺贝尔奖的学者,那就是真的有能力。
另一方面,杨锐愿意注意到瑞典媒体,舍伍德局长也是心中暗爽,这是一种不能名言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绪,它们促使舍伍德局长下定决心。
银格索尔注意到舍伍德局长两次谈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微微皱眉道:“舍伍德局长,法官是否有可能否决你们的申请,我是说逮捕令和搜查令。如果否决的话,你们是否有备用方案?”
舍伍德局长迟疑了一下,道:“我们期待情况向好的方面去。”
杨锐听着他的外交辞令,稍稍抬眉。
如果是在后世的话,警察拿到dna证据,一个案子基本就算是妥了。辛普森杀妻案之所以检方败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辛普森的律师要求摒弃dna证据,并得到了法庭的支持。
不管怎么说,在后世的司法环境下,dan证据是妥妥的证据之王,是通行法庭的证据。
然而,86年的世界尚未形成这样的认识。
如果瑞典法庭不信任pcr仪,斯德哥尔摩警察局的行动,很可能就会无功而返。
当然,斯德哥尔摩警方是不吃亏的,他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最大嫌疑人是谁,之后采取别的手段,一样有几率拿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只是那样一来,杨锐的宣传大计就无从谈起了。记者们的文章也必然会失色不少。
许多人都想到了这一点,不禁坐立不安起来。
这时候,又有一名作者,直接问到了杨锐,道:“杨锐先生,您是南瑞典报的迪克,您是pcr仪的发明人,您认为法庭是否应当批准逮捕令和搜查令。”
“法庭的想法,我不能揣测。”杨锐顿了一下,道:“通过pcr仪鉴定出来的结果,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您的pcr仪从874人中选出了一个人,并认定他是凶手,对吗?”迪克没有追索杨锐的话,而是再启话题。
杨锐道:“差不多是这样。”
迪克露出兴奋的眼神,提高声量,道:“让一台机器决定谁是罪犯,您认为正确吗